LED在申请国内自愿认证时,电磁兼容性需要同时满足标准GB17743-2007《电气照明和类似设备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17625.1-2012《谐波电流发射限值电磁兼容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T18595-2014《一般照明设备电磁兼容抗扰程度要求》对浪涌抗扰程度的要求。骚扰电压、辐射场骚扰和浪涌抗扰程度是三个标准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项目。
电磁兼容领域,每个人都必须熟悉电源模块,而EMC性能作为电源模块的重要指标,你知道如何深入了解各种电源模块的EMC性能吗?在应用中,如何提高模块的EMC保护能力?这篇文章将为你解答。
多年来,电磁兼容技术总体上呈现出快速演变的趋势,涉及到各种相应的手段和技术。一般来说,有必要灵活选择电磁兼容技术,包括电磁吸收、电磁屏蔽、系统接地和滤波技术。那么,为什么许多行业需要进行EMC整改呢?让我们来看看电磁干扰的危害。
电子仪器对电磁干扰的抑制是产品电磁兼容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电磁兼容性是指设备或系统能够在其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而不会对环境中的任何东西构成难以忍受的电磁干扰。近年来,电磁兼容性(EMC)设计已逐渐成为国际和国内技术热点,产品的电磁兼容性已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电磁兼容性问题通常发生在高频状态下,除个别问题(电压下降和瞬时中断等)外。因此,在电磁兼容性设计中必须有高频思维,总之,是注意高频条件下设备和电路的特点,在高频和传统频率状态下不同,如果仍按照普通工程思维进行判断和分析,就会进入设计误解。
屏蔽设计是电磁兼容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屏蔽是抑制所有无关信号的重要手段,一般可分为磁屏蔽、电磁屏蔽、静电屏蔽、三种类型。
对于一个新项目的研发设计过程,电磁兼容设计需要贯穿整个过程,在设计中考虑到电磁兼容方面的设计,才不致于返工,避免重复研发,可以缩短整个产品的上市时间,提高企业的效益。
电磁兼容性问题通常发生在高频状态下,除个别问题(电压下降和瞬时中断等)外。综上所述,高频思维是设备和电路的特性,在高频和传统的中低频状态下是不同的。如果仍然根据一般的控制思维进行判断和分析,它将进入设计的误解。
电磁兼容是指设备能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共存状态和各自功能的能力,即设备不会因为同一电磁环境中其他设备的电磁发射而被允许降级;同一电磁环境中的其他设备不会因为其电磁发射而被允许降级。这个定义的前半部分反映了设备的电磁干扰(电磁干扰)特性,即不会对其他设备造成电磁干扰,也不会对环境造成电磁污染;后半部分反映了设备的电磁敏感性(EMS)特性,即不受其他设备的电磁干扰,对电磁环境没有敏感反应。
HSA 系列测量接收机具有无与伦比的EMI测量和分析功能,频率范围可以从9kHz开始,最大测量频率带宽可达6GHz,为厂家和希望评测产品EMI特性的用户提供了一套经济性解决方案。它包括所有的功能、带宽和检波器从而完全满足EMC民用标准。HSA测量接收机即可以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检测电磁骚扰和EMI分析,也可以用于产品认证阶段,符合最新 CISPR标准。
电磁兼容中,接地技术最早应用于强电系统(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电气设备)。为了设备和人身安全,接地线直接连接到地面上。由于地面的电容非常大,地面的电位通常可以被视为零电位。后来,接地技术扩展到弱电系统。对于电力电子设备,当电流通过参考电位时,将接地线直接连接到地面或作为参考电位的导体上。但由于接地不合理,会引起电磁干扰,如共地线干扰、地环干扰等,导致电力电子设备工作异常。
电磁兼容性这一术语能够运用到电子系统的各个层面。在电路层面,设备层面,系统软件层面都能够运用。绝大多数硬件工程师重视电磁兼容性这一术语,還是从她们所研发的电子器件必须历经电磁兼容性实验下手的。在我国,电磁兼容要求早已做为强制性认证工程项目,因而,把握电磁兼容性的专业知识早已变成硬件工程师不可避免的要求。